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是全国最贫困地区之一,也是马铃薯生产和制种最适宜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市把“洋芋工程”作为扶贫攻坚的“四大工程”之一,为解决绝对贫困群众温饱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51.69万亩,鲜薯总产量510万吨以上,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益570元左右,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左右。
目前,定西市已建成千吨以上的马铃薯精淀粉及其制品生产企业33家,马铃薯精淀粉及其制品生产能力达35万吨,其中万吨以上生产能力的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2 O家,马铃薯加工产品已发展到精淀粉、变性淀粉、全粉、薯条、膨化食品等1O多个品种。初步形成了以六大专业市场为主体,中、小型市场和相关农贸市场为补充,以各类营销组织为依托,以农村收购网点为基础的马铃薯交易批发和购销服务网络。
近年来,市、县区政府把扶持和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保护和支持农业、有效化解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措施,下发了《关于加快农业协会发展的意见》,形成了典型引路,示范推广,边培育、边发展、边规范的工作思路,为提升马铃薯产业开发水平、开拓市场、增加收入开辟了新的路子。全市共发展马铃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80多个,主要从事良种、种植、加工、贮藏、外销和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中介服务;从组织形式来看,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型、经营服务型、股份合作型、政府引导型、市场带动型和能人领办型等六种类型。尤其在订单农业的发展上,中介组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涌现出了“安定区马铃薯经销协会”、渭源“五竹马铃薯良种经销协会”等一批能体现和代表农民利益、合作形式规范、带动能力强的典型。2008年全市以“企业+协会+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等形式,实施马铃薯订单化种植面积187.2万亩,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53.2 %,订单模式已由政府推动为主向企业、协会、大户主动对接农户的市场化运作转变。全市形成了洮、渭、漳河流域河谷川水区优质菜用型和加工专用薯、南部高寒阴湿区优质菜用型和脱毒种薯、北部干旱半干旱区高淀粉型和优质菜用型三个特色鲜明的区域化布局生产基地。
“中国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暨经贸洽谈会,定西马铃薯脱毒种薯及其制品原产地标记注册颁证新闻发布会”在定西隆重召开,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尚勋武,甘肃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李桂荣,定西市委、市政府,安定区委、区政府等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甘肃省6市州、29县区分管领导和农业部门负责人及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60多家新闻媒体参加了新闻发布会。李桂荣副局长在新闻发布会上做了讲话并颁发了证书。
李桂荣副局长说,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气候环境使定西市马铃薯名扬天下,是全国马铃薯盛产地,种植面积达300多万亩,年产500万吨以上,产业总产值14.3亿元,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定西市安定区是“中国马铃薯之乡”,种植总面积达到90万亩,总产量100万吨以上,成为中国马铃薯种植第一县。
2003年,我局受理了定西市安定区农业局关于马铃薯脱毒种薯及其制品的原产地标记注册申请。并对申请材料反复审核,多次赴实地考察报国家质检总局,经国家质检总局专家组最终审核通过并公示后,于2004年底成功获得了马铃薯脱毒种薯及其制品的原产地标记——地理标志注册。这对保护定西市的传统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发展地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的作用。
地理标志不仅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赋予了产品的人文价值,符合了当今“吃出健康、吃出文化”的消费潮流。因此各地要进一步完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具体管理办法和生产技术规范,促进地理标志产品实现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让广大农民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