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消息,百集电视记录片《走进中国地理标志》(以下简称纪录片)摄制组(以下简称摄制组)于2009年09月22 日下午在中央电视台会议室召开了平凉采风策划会。世界地理频道周文飞总监、纪录片总策划、总制片人窦德荣出席了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策划陈剑云、制片主任白岩、编导李阳、摄像师郝攻、录音师王伯和撰稿赵文靖等。会议由赵文靖主持。
会议就摄制组赴平凉金果地理标志采风和文化调查计划,以及材料撰写进行了讨论。
首先,纪录片总策划,总制片人窦德荣在会上发言并做出工作安排。他全面并详细地阐释了中国地理标志文化调查与材料撰写的总要求和总提纲。他提出,“中国地理标志”调查采风与材料撰写主题是:从历史、人文、自然和科技的角度探索、发现和展示地理标志的独特魅力,宣传大国农耕文明,宣传中国农业资源文化,激发“三农”本土自豪,促进地理标志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他重点的阐述了调查采风与材料撰写的“地理标志”的基本情况和“地理标志”的实体文化这两大基本任务和内容。然后,摄制组编导李阳,摄像师郝攻和录音师王伯分别就自己负责的领域提出了相关的计划,参会人员对此进行了讨论和研究。
世界地理频道总监周文飞最后发言:“我觉得窦总刚才提出的高屋建瓴的东西,其实是我们以后整个拍摄要遵循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纲领。指出了此次采风的高标准和严格的要求。她还说:地理标志虽小,但承载着“三农”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我们要围绕主题,找到翔实的资料,完成好此次采风任务,采取高水平的表现手法,打造出精品纪录片。
求其上,得其中。窦总是一个要求非常高的人。咱们按这个思路做,就尽量把它做好,我觉得应该不会差。
我观察窦总几次,我觉得窦总有几个忧虑,我很能理解。他刚才说到,他很怕拍成中央台以前的农业节目,这个我们确实要警醒。
比如说,刚才窦总提到那几个农业节目,为什么您看不上眼呢,我觉得其实是没有把位置放准。以前的农业节目呢,是拍给农民看的吗?不是,农民也不太爱看。那么是拍给知识分子看的吗?知识分子也不看。就是说电视人没有在知识分子和农民之间找准一个位置,这是我们这一次要做好的一个地方。就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要成为赵树理,就这么简单,我们不可能真的成为农民,但是我们又不可能真的在农业这个行业里,就比如说研究梨,人家研究了一辈子,咱们不可能这么专业。就是成为赵树理,而且要在很短暂的时间内成为赵树理。所以大家集中那么长时间,讨论怎么采风就变得非常的必要。这就是一个摆准位置的问题。摆准位置的重要性在哪,其实是我们节目的一个重要走向。我觉得这个走向其实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它的现代性,就是不再是以前的那种农业节目,就事论事,就是一个点看一个点,短浅的眼光。它的现代性第一体现在这,第二个体现在他的表现方法上。刚才几位前辈提到的很多,包括情景再现,包括一些声音的营造,我觉得这是现代的人在看的一部电视片。所以现代性也是一个制作技巧上的一个要求;还有一个是现实性,其实窦总刚才提到的几个角度,就是地理标志现实存在的几个要点。那么这个现实性,通过这样几个要点交织起来,就变成一个有现实意义的片子。这个现实意义,刚才窦总讲得非常激动。就它对我们国家和“三农”的影响,对我们农业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觉得我们作为编创人员,在把握这两个方向的情况下来做这个节目的话,我觉得应该不会走偏。这是一个。
第二个我觉得窦总忧虑的呢就是,其实他刚才提到很多他喜欢的不喜欢的节目,其实也是我们现在很多电视片要注意的,就是它的笔法。为什么大家一听说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就很烦躁呢?因为说这些话的人根本没用心说,所以窦总刚才提出来的,不管使用数据也好,用考证也好其实都是要用心去做的。其实这也是现代的这种纪录片很注重的这个格物致知的功能,就是你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要想办法让人知道。比如说,外国科学家拍人体,拍血管的时候,他告诉你血管有多长,你没有概念。他告诉你血管组接起来是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你有概念了。他告诉你现在中国人的生活水准,每个月花钱多少,你没有概念。告诉你恩格尔系数,有概念了。然后再告诉你北京人的恩格尔系数全球最高,你一比较就知道了。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理解。现代人非常懒,你告诉他一个数据,他懒得思考。你帮他思考,而且用一个他能接受的方法。这就起到一个格物致知的效果。而且窦总刚才提的非常重要——科学性。现在我们频道现在播出的这种国内外的片子,就是现在纪录片市场就是往科技方面走,就是现在老百姓越来越不容易被蒙骗了。所以科学家不出面的话,就没有说服力,科学家是仅剩的一块净土,科学家说话现在还有点人信,比如说谈养生,医生不出来,一个江湖骗子,大家都觉得你骗人。医生出来了,而且还得是高级知识分子出来。所以说我们这个片子,承载的这种使命是很大的。既要让人明白,又要让人觉得可信。所以我觉得这是笔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
然后还有一个呢,就是刚才窦总提到的,也是很多好片子的特点,就是细节。所以无论是我们这次采风,还是包括以后的拍摄,影响的塑造,包括叙事的角度,切入点越小的话,我觉得对于整个片子的生动性会更有帮助。再一个,我们整个纪录片的立意就是以小见大,你说这个片子为什么地方政府欢迎,现在很多给地方政府拍形象片,反正大而全,什么都讲。我觉得这个片子最聪明的地方就是将地理标志这么小的东西,这个小的东西承载的东西非常巨大。你比如说蜜桔,林语堂说这个句子的颜色就是阳光的颜色,这是林语堂的笔法。老百姓多了一重视角,科学家来讲,讲它的糖分。中医学家来讲,讲的是它的寒性还是凉性。就是说这个东西承载得太多了。第二个它是一个活得载体。不像我们去考古,挖来挖去都是不变的,蜜桔不一样,他是变化的,一年四季的光景不一样,影像不一样,再一个呢,不同时代的人运用它的方法不一样。就这种又活的又细小的载体,他承载的东西这么丰富。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少见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这个立意本身就是成功的,你比方说美国的好莱坞,拿着一个剧本去问制片方要钱,一句话能讲明白的剧本,往往能要的钱最多,你要三五页纸,人家制片方懒得看,说不定不给你钱。这个系列就是一句话就能讲清他的功能的片子。所以这个节目要做好,就是要发挥他本身有的优势,就是细节的处理,把细节做足了,这个片子的这个东西就出来了。
第三个呢就是我们要注意这个创作的方法。两位来前辈非常有经验,我觉得他们就是一语中的,就是咱们在环节当中,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个前期要做好的工作,确实对后期的帮助非常的大,而且减少遗憾。而且第二个呢我们也要想到,这是一个系列节目。这次我们把这个梨研究透了,下次没用,下次又是一个新的课题。
所以我们在这做足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其可复制性。这次样片我们是花血本去,一下子就去5个人,我相信以后要做100集,每次都这样肯定不成,两年做不来。所以我觉得我们一定要研究一个科学合理的流程,包括分工。所以我说这个方法,人员组成结构,作为一个编导压力应该是最大的,就应该想到与撰稿的关系。有没有一个专门的撰稿。然后撰稿跟编导应该怎样衔接。包括台本的创作问题,这些细节都得想好。”
会议就《中国地理标志文化调查与材料撰写提纲》进行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要以此作为摄制组此次的平凉采风活动以及今后的采风活动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最后,大家对摄制组前往平凉采风调查的具体行程安排进行了讨论。并决定由赵文靖负责拿出去平凉金果采风的具体工作安排,以便提高工作效率。
此次策划会足以显示出《中国地理标志》摄制组对此次平凉采风的重视,相信这次采风调查为下一步的摄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