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小米,是陕北黄土高原米脂县的一种特产。广而言之,又称延安小米。它色泽金黄,颗粒浑圆,晶莹明亮,质粘味香,储存数年,米质不变;焖成干饭,香甜松软,越嚼越香,回味无穷;煮成稀饭,粘糯爽口,清香四溢,饭汤表面有一层明亮的米脂油。米脂小米,因其质优,誉满全国,为我国“四大著名小米”之一。四大著名小米为山东“龙山小米”、山西“沁州黄小米”、山东“金乡金谷米”、陕西“米脂小米”。曾是上缴封建王朝的贡品。
米脂小米营养丰富。据测定,蛋白质含量达11.2%~13.4%,脂肪含量4.5%,比普通小米高1%~3%。所含蛋白质、脂肪均高于大米、面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丰富而比例协调。如赖氨酸0.22%~5.24%,蛋氨酸0.4%,色氨酸0.25%,亮氨酸1.87%,苏氨酸、异亮氨酸及缬氨酸等含量在0.42%~2.88%之间。维生素的含量亦较丰富,而粗纤维的含量又是几种主要粮食作物中最低的。为产妇、幼儿及老人的滋补佳品。
米脂位于陕西榆林地区东部,无定河之滨,地处黄土高原。土质较肥沃,属中温带,年平均气温8.3℃,年降水量400~500毫米,多集中在秋季。无霜期162天左右,适宜于旱作农业的种植。盛产小米,米质优良,久负盛名,并以此得县名。据《米脂县志》记载:“沃壤宜粟,米汁如脂,故名米脂”。
米脂小米,历史悠久,现存于县博物馆的碳化小米,就是最好的佐证。本县武隋渠、麻土坪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碳化粟粒”以及贮藏粮食的窑穴,说明这里谷子的种植,至少已有4000~5000年的历史。米脂所产小米的著名,正是得力于丰厚的黄土和先民们的长期生产实践。
1971年考古工作者在县城西南1.5公里的官庄村,发掘出一批东汉时期的画像石墓(参见《文物》1972年第3期)。其中一幅牛耕画像石“二牛抬杠”上面一格,雕刻出12株苗壮的“谷子”,谷柄挺直,谷穗饱满,硕长下垂。叶子条状,表现出秋天谷子成熟的丰收景象,真实地再现了东汉时期境内谷子种植、牛耕的情况。
到宋代,小米即与米脂地名有了联系。宝元二年(1039年)毕家寨(今县城上城)改名米脂寨。崇宁四年(1105年)宋军收复银州,改米脂寨为米脂城。金正大三年(1226年)设米脂县。据《米脂县志》记载:“米脂水,一名南河,又名流金河,在县城东南,向西南流入无定河”。“……源出张家山,地沃宜粟,米汁如脂,故名”。米脂水流域所产小米,得天独厚,名不虚传,其颗粒大,色泽金黄,炊煮烹粥,香味淳厚,尤以当年收获新米为最。相传,旧时秋谷登场后,农户要以当年新米向衙门完粮纳赋,并及时用驴、骡驮运州府,转送京都,故有向皇家进贡数石小米之说。《米脂县志》载:“米脂县境,沃壤宜粟,为他省所不及,其米淅如脂”。难怪米脂离乡在外的中老年人都恋恋不舍、难忘家乡的小米饭,时常托亲友捎带家乡小米为主以备常用。陕甘宁边区时期,毛泽东形象地比喻革命战争为“小米加步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