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本站搜索
Ralph Lauren,Ralph Lauren Polo,Ralph Lauren Outlet,Ralph Lauren Uk,Supra Shoes,Supra Footwear,Supra Skytop,Supra Tk Society,Mulberry Bags,Mulberry Outlet,Mulberry Uk,Mulberry Handbags,ralph lauren,polo ralph lauren,ralph lauren outlet,ralph lauren italia,piastra ghd,piastra capelli ghd,piastre ghd,ghd italia,scarpe mbt,mbt outlet,mbt online,mbt italia,reebok easytone,reebok zigtech,reebok shoes,MBT,Zapatos MBT,MBT Zapatos
发展模式
示范案例
招商引资
龙头企业
规划指导
专家点评
首页规划指导
     
 
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


    根据2005年以来3个中央1号文件的精神,为发挥各地资源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各种特色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加快形成国内外知名的优势产区,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特制定本规划。

一、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战略意义

(一)有利于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

2003年《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的颁布实施,对调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大宗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择地域性强、品质优和市场前景好的特色农产品,制定和实施《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对指导各地充分利用资源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引导特色农产品向最适宜区集中,加快培育优势产区,促进农业区域专业分工,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具有重大意义。

(二)有利于构建区域主导产业,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目前我国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和集约化开发程度不高,多处于原料型和初加工型生产阶段,附加值低,未能很好地形成一村一品优势,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引导特色农产品进一步向优势区集聚,发展适度规模生产,有利于吸引加工企业进入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带动加工、储藏、运输、营销等关联产业发展,全面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培育区域特色产业。特别是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大都为劳动密集型农业,产品的商品价值较高,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扩大农村就业,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形成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实现产业富村,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三)有利于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市场需求结构呈现多元化和优质化趋势。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人们对农产品的营养功能、保健功能和安全性等个性化特殊需求逐步增加,丰富多样的特色农产品倍受市场青睐。优化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加速现代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定向聚集,有利于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特色农业,加快优势区现代农业建设,充分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尽快形成新的特色农产品生产能力,增加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满足日益细分的市场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四)有利于提高农业竞争力,广泛参与国际竞争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从总体上看,我国特色农产品多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促进贸易平衡的重要手段。加快推动优势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品质,做强做大优势区特色品牌产品,可以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出口竞争优势,扩大出口,优化出口结构,这对于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广泛参与国际农业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二、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生物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驯化,农业开发利用的栽培植物、畜禽、鱼类、食用菌、昆虫等已达到1万多种,培育出了众多适宜不同地区、具有不同品质特性的栽培和养殖品种。同时,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不同区域独特的地质地貌和小气候分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农产品特有的品质特征。

近年来,各地立足地区资源比较优势,抓住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从市场需求出发,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新路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过几年的努力,特色农产品总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已成为区域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食用菌生产量421.3万吨,占世界总量的70%以上;杂粮年产量一直保持在5000多万吨,约占世界杂粮总产量的30%左右;茶叶出口28.7万吨,创汇4.84亿美元;荔枝、菠萝、香蕉、椰子等热带、亚热带水果产量已达到1105.7万吨;桑蚕茧产量58.42万吨,蚕农年收入达120多亿元;我国花卉种植面积达70万公顷以上,实现花卉销售额503.3亿元,出口创汇1.54亿美元;中药材种植面积121.33万公顷,出口19.8万吨,创汇2.8亿美元;特色水产品产量3393.3万吨,出口创汇75.3亿美元。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对充分挖掘农业潜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投入不足和政策扶持少,特色农产品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一是生产规模小,产业链条短,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二是技术含量低,相关的科研投入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优种率低,生产加工工艺落后;三是行业标准缺,严重制约了特色农产品的品质管理和市场规范;四是市场发育滞后,特色农产品的优质优价难以充分实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人们对农产品提出了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的需求,特色农产品市场一直呈现出购销两旺的态势。许多特色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供不应求,部分特色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强劲的竞争力,市场需求还在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的发展仍具有很大的空间。

三、特色农产品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发展一村一品为抓手,采取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深度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和专业村、专业乡镇,加快培育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和优势产区,打造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链,逐步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格局,拓展国内外市场,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产业,实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产业基础。

(二)基本原则

资源依托原则。注重特色农产品生产强烈依赖于独特的区域资源的特点,发展特色农产品要充分突出区域特色和地方特色,将特色农产品生产集中布局在最适宜区内。

市场导向原则。特色农产品的商品率高,需求价格弹性大。发展特色农产品必须坚持市场导向,既要瞄准现实需要,也要着眼潜在需求,既要占领国内市场,又要开发国外市场。在品种选择上突出品质特色、功能特色、季节特色,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优质化、动态化要求。

产业开发原则。着眼于特色农产品产业整体开发和整体竞争力的提高,通过延伸产业链和产业化经营,建立完整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提高特色农产品整体竞争力。

规模适度原则。发展特色农产品必须充分考虑资源与市场的特殊性,组织适度规模生产,以保持产品自然特性和经济价值。

科技支撑原则。以科技进步来保障特色农产品特有的品质,加强种质资源驯化,改造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稳定和增强特色产品的品质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

环境友好原则。发展特色农产品要防止过度开发,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产品及其优势区选择

1、产品选择

规划期内,选择一批特色农产品进行重点培育。产品选择的主要标准:

1)品质特色:产品品质独特,功能特殊,有一定认知度。

2)开发价值:产业可延伸性强,经济开发价值高。

3)市场前景:目标市场相对明确,现实市场竞争优势明显或具有潜在市场需求。

2、优势区确定

规划期内,规划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进行重点扶持。确定优势区的主要依据:

1)生产条件:原产地或区域具备最适宜的自然生态条件,能生产品质优良、风味独特的特色产品。

2)产业基础:有生产传统,技术成熟,相对集中连片,市场半径和市场份额大,具备形成知名品牌、组建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体系的基础。

3)区域分工:特色产品发展符合区域分工,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农业区域格局。

(四)发展目标

规划期内,重点发展10114个特色农产品,制定和完善特色农产品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启动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立一批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基地,开发驯化一批特色农产品名优品种,推广一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适用技术,大力扶持特色农产品专业协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构建特色农产品质检体系、营销体系和信息平台,培育一批知名的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逐步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公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

四、10类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

规划期内,确定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色粮油、特色饮料、特色花卉、特色纤维、地道中药材、特色草食畜、特色猪禽蜂、特色水产等10类特色农产品,优先规划优势区*(见附1和附件2),重点予以扶持建设,尽快提高这些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培植区域特色支柱产业。

(一)特色蔬菜

目前我国蔬菜生产整体上供大于求,有结构性、季节性、地域性过剩现象,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保健意识的增强,对蔬菜中的特色菜的需求逐步增加。特色蔬菜因其特有的品质、营养价值及功效,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但特色蔬菜发展中存在品种混乱、种植分散粗放、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差等问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规划期内重点发展15种特色蔬菜。

主攻方向:

1)加强特色蔬菜良种繁育和推广,发展优质特色蔬菜;(2)强化特色蔬菜产后处理,积极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3)加快特色蔬菜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规范行业标准,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培育名牌产品。

优势区域:

1)莲藕:江汉平原、洞庭湖南部、千岛湖和太湖区、广西中部、江苏北部、山东黄河三角洲。

2)魔芋:秦巴武陵区、云贵川区。

3)莼菜:浙江杭州、江苏吴县、重庆石柱、湖北利川、四川雷波。

4)藠头:云南区、鄂湘赣区、浙江天台

5)芋头:滇中南部、桂东北区、浙闽区、湖北区、鲁东南区。

6)竹笋:东南区、西南区、陕南。

7)黄花菜:甘陕区、湘黔区、鄂豫区。

8)百合:甘青区、豫西区、苏皖区、江西万载、湖南隆回。

9)荸荠:桂东北区、滇西区、浙皖赣区鄂中区。

10)黑木耳:东北区、浙闽区、秦巴伏牛山区、甘肃南部、滇桂区。

11)银耳:福建区、秦巴山区、黔西北区。

12)松茸:青藏高原东部区、长白山区、河北承德。

13)辣椒:西南区、湘鄂豫区、陕甘区、东北区、黄淮海区、海南区

14)花椒*:西南区、陕甘青区、藏东南。

15)大料﹡:桂西南区、桂东南区、滇东南区。

发展目标:

2015年,优势区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扶持建设一批特菜种植基地,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产业发展,增加特色蔬菜花样品种,实现高档蔬菜标准化生产,做大做强特菜名牌产品,提高特色蔬菜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占有率。

(二)特色果品

特色果品属于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显著,国内外需求增量大,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我国特色果品快速发展,栽培面积、生产量和人均消费量都不断增加,出口大幅度增长,部分产品供不应求,已形成了一些特色果品产业化生产基地,有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但同时存在着品种退化,品质下降,品种及熟期不合理,上市过于集中,市场压力过大,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规划期内重点发展25种特色果品。

主攻方向:

1)培育优良新品种,增加品种数量,发展早、晚熟品种,提高均衡上市能力;(2)开展技术示范和技术培训,提高产品品质和商品一致性,加强采后处理和保鲜技术研发,开发新加工产品、开拓新市场;(3)加强对引进品种和种苗的检疫性病虫害检疫管理工作,强化对重点病虫害的防患;(4)健全特色果品品质、安全标准和监督、管理机制,加强特色果品产地认证。

优势区域:

1)葡萄: 新甘宁区、环渤海湾、黄河故道、汾渭平原、云南高原、吉林。

2)特色梨:南疆塔里木盆地北缘(库尔勒香梨)、山东莱阳(莱阳梨)、冀中和鲁西北(鸭梨)、冀中(雪花梨)、鲁苏皖黄淮平原(砀山梨)、河南南部(砂梨)、吉林延边(苹果梨)、辽宁沿海(南果梨、锦丰梨)、甘肃河西走廊(苹果梨)、陕西渭北和晋中南(酥梨)、京郊(京白梨)、浙江中部(砂梨)、重庆西南部(砂梨)、云南中南部(砂梨)。

3)特色桃: 北京平谷、鲁西平原东部、河北平原西部、陕甘中部、苏浙沪区。

4)樱桃:辽宁大连、河北秦皇岛、北京郊区、山东胶东半岛和泰沂西部、陕甘中部。

5)石榴:新疆南疆绿洲、陕西临潼和礼泉、安徽怀远和淮北、川滇高原区、山东枣庄、晋南区。

6)杨梅:浙闽大部、江苏太湖沿岸、安徽歙县、湖南靖州、云南石屏。

7)枇杷:浙闽粤、鄂湘桂、川滇、江苏吴中、安徽歙县。

8)特色柚:闽粤赣区、桂东北湘南区、浙江中南部、鄂渝区、云南区。

9)猕猴桃:陕甘豫、渝湘黔区、鄂赣区、川中区。

10)特色枣:冀鲁平原(冬枣和小枣);河北区、鲁西北、黄土高原、甘新区 (大枣)

11)仁用杏:冀晋北部山区、甘肃陇东。

12)特色核桃:云南中西部、晋冀区、陕甘青区、藏东南、新疆和田、山东泰山;浙皖天目山区(山核桃)。

13)板栗:京津冀东北部、鲁中低山丘陵、鄂皖大别山区、苏皖江南丘陵、陕南鄂西、云南中部。

14)柿子:京冀太行山区、晋豫陕甘区、桂北区、鲁中丘陵区。

15)巴旦杏:南疆西部。

16)香榧:浙江会稽山脉。

17)龙眼:闽粤沿海、海南区、桂南、云南区、四川泸州。

18)荔枝:粤桂南部、闽东沿海、海南、云南南部、四川泸州。

19)香蕉:闽粤沿海、海南区、桂南、云南区。

20)橄榄:闽粤沿海。

21)椰子:海南。

22)腰果:海南。

23)菠萝:广西西南部、闽粤南部、海南东部、云南南部和西部热区。

24)芒果:粤桂南部、海南西部、云南、四川攀枝花、福建南部。

25)番木瓜:粤桂南部、海南、云南西南部、福建南部。

发展目标:

2015年,培育60-80个具有我国独特品质、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果品品种;优化特色果品结构,加强果品采收技术研发;推进标准化生产,形成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培育特色果品著名品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三)特色粮油

我国特色粮油产品种类繁多,品质优良,市场需求增长空间大。特色粮油大部分属于抗旱作物,是我国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它不但可以食用,而且可广泛应用于化工和医药等领域,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功能和综合利用价值,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品质优势与价格优势,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农产品,出口量约占世界出口量的10%左右。但是,目前我国特色粮油产品生产存在种植粗放、品种混杂、退化严重、加工开发不足,出口市场秩序混乱等突出问题。规划期内重点发展18种特色粮油。

主攻方向:

1)加强良种繁育与新品种选育工作,加快优质专用品种推广应用步伐;(2)加强出口基地、加工原料基地建设,推广保优节本高产栽培技术,推进生产技术与产品的标准化;(3)积极扶持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开发优质特色粮油系列产品,培育一批名牌产品;(4)加强特色粮油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特色粮油相关的质量、技术和环境标准及全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优势区域:

1)芸豆:云南、四川、贵州、重庆、新疆、甘肃、陕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北、山东等省区的部分县市。

2)绿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北、四川、重庆、广西等省区的部分县市。

3)红小豆: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湖北、重庆、云南等省区的部分县市。

4)扁豆:陕西、甘肃、宁夏、河北、山东等省区的部分县市。

5)蚕豆:云南、四川、重庆、广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西、河北、江苏等省区的部分县市。

6)豌豆:甘肃、宁夏、青海、四川、重庆、湖北、云南、贵州、河北、广东等省区的部分县市。

7)荞麦: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广西、安徽等省区的部分县市。

8)燕麦: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北、云南、四川、贵州等省区的部分县市。

9)青稞: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的部分县市。

10)谷子: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等省区的部分县市。

11)糜子: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北、黑龙江等省区的部分县市。

12)高粱: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天津、山东、四川、重庆、贵州、湖北、广西等省区的部分县市。

13)薏苡: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的部分县市。

14)啤酒大麦:新疆、甘肃、陕西、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河南、安徽、云南等省区的部分县市。

15)啤酒花:新疆、甘肃等省区的部分县市。

16)芝麻:河南、湖北、安徽、江西、陕西、重庆等省区的部分县市。

17)胡麻:甘肃、内蒙古、宁夏、山西、河北、新疆、陕西等省区的部分县市。

18)向日葵: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省区的部分县市。

发展目标:

2015年,培育60-100个特色粮油名牌产品,优势区产品优质率达到95%以上;建成一批专用化生产基地,满足国内外细分市场的品质、规格需求;提高加工转化率,创造新的消费热点,增加市场占有份额,扩大出口规模。

(四)特色饮料

茶叶、咖啡是风靡世界的无酒精特色饮料。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茶种资源丰富,有一批地方特色明显的名茶。但茶叶原产地保护力度不够,茶农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无公害生产技术与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突出。我国云南和海南是世界高档咖啡豆适宜种植区,近年咖啡加工技术不断进步,咖啡国内消费需求和出口稳步增长。主要问题是咖啡园建设质量不高,品种混杂,生产技术和管理跟不上,精深加工和规模化程度不高,出口企业无序竞争,直接影响国际市场竞争力。规划期内重点发展5种特色饮料。

主攻方向:

茶叶:改良茶树品种,稳步推进良种化进程;改善茶叶种植环境,加强茶树病虫害监控;全面推广茶叶标准化生产,加强初制茶厂改造与加工环境整治,确保茶叶优质安全。整合品牌,形成产业聚集。

咖啡: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单产;建立优质咖啡种植园和精品咖啡脱壳加工厂;研发咖啡深加工新产品,建立咖啡交易中心,做强咖啡品牌。

优势区域:

1)红茶:皖南、滇西、粤桂部分县。

2)乌龙茶:闽西北、闽南、粤东。

3)普洱茶:滇西南。

4)绿茶:黄山太湖区、浙闽丘陵区、闽粤丘陵区、大别桐柏区、两湖丘陵区、武陵区、五岭区、粤西桂东区、海南区、秦巴区、川黔区、滇西南区。

5)咖啡:云南西南部、广东雷州半岛、海南西北部。

发展目标:

2015年,优势区全面实现标准化生产,控制农药和重金属残留;加大资源原产地保护和新产品研发力度,扶持一批加工型龙头企业,改善加工工艺;整合品牌,规范市场;中西部优势区创建一批特色饮料地域性名牌,提高区域产品的认知度。

(五)特色花卉

花卉消费正在由集团消费和节假日消费向家居日常消费发展,市场前景广阔。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花卉贸易额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世界花卉生产格局正在由发达国家向资源较丰富、气候适宜、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为我国花卉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国花卉产业已具雏形,具备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种质资源保护不够,缺乏专利品种,品种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落后,花卉市场建设滞后。规划期内重点发展3类特色花卉。

主攻方向:

1)研发新品种和申请专利;(2)加强鲜切花的保鲜、盆栽花卉的栽培与繁殖等关键技术研发;(3)引进国外先进种球繁育、产后加工保鲜、质量及病毒检测等技术,以及温室成套设备和采后处理生产工艺线等;(4)建立和完善鲜切花行业标准;(5)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发达的花卉供销网络。

优势区域:

1)鲜切花:云南中部、浙江东北部。

2)种球花卉:福建漳州(水仙);青海东部(郁金香、百合);滇西北和滇东北、甘肃中部、陕西东部和西部(百合);辽宁凌源(百合、唐菖蒲)。

3)盆栽花卉:福建沿海、浙江中北部、广东珠江三角洲、安徽南部、江苏中南部。

发展目标:

2015年,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花卉新品种,优化品种结构;建立技术推广和培训体系,实现产业升级,初步形成科研与生产互动互惠的研发机制;建设规范的花卉拍卖市场。

(六)特色纤维

我国特色纤维在世界占有重要的地位,茧丝和麻类两类特色纤维的生产总量居于世界前列。其中蚕茧和丝产量均占世界生产总量80%左右,是主导世界茧丝价格走势的茧丝绸原料大国;我国苎麻产量世界第一,出口量占世界苎麻出口的95%;亚麻、红麻和黄麻产量世界第二。同时,我国特色纤维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质量和价格竞争优势,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桑园分散,缺乏方便适用的蚕茧质量检测技术,国际市场的强烈影响和出口企业的无序竞争造成蚕茧收购价格波动比较大;麻类优质品种比重低,剥麻设备简陋,劳动强度大,综合利用能力低,麻类加工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规划期内重点发展4种特色纤维。

主攻方向:

蚕茧:控制规模,调整布局,蚕桑西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建设优质高产稳产蚕桑新基地;推广优良桑、蚕新品种和省力化养蚕等优质蚕茧生产技术,提高桑茧生产水平及质量,增加蚕农收入。

麻类:积极培育优质麻类新品种,提高优质品种覆盖率;研制剥麻设备,降低麻农劳动强度,提高剥麻效率和纤维质量;增加产品种类,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发展特色纤维(麻类)替代森林造纸,建立综合开发利用技术体系,提高麻类综合利用水平,减轻环境污染。

优势区域:

1)蚕茧:广西大部、川渝东部和南部、云南、江苏沿海、浙西北、皖西鄂北、江西、粤西粤北、陕甘南部。

2)苎麻:湘鄂赣、川东地区。

3)亚麻:黑龙江、新疆伊犁、甘肃中东部、云南。

4)剑麻:华南南部。

发展目标:

2015年,综合开发利用特色纤维资源,发展集约高效生态型特色纤维业,形成生产-纺织-贸易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全面提高优势区特色纤维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七)中药材

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中药的认同和接受,我国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中药材产品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中药材市场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逐年上升。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优良药材品种分化、退化严重;种植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和科技含量较低;市场监管不力,伪劣药材产品充斥市场;中药材品种繁多,不同品种的需求量差异明显,市场价格年际波动很大。规划期内重点发展17种中药材。

主攻方向:

1)推动中药材产品原产地认证工作,加强野生地道药材资源保护;(2)规范中药材栽培和加工技术,保证中药材质量;(3)降低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对环境和药材的污染,保证中药材安全;(4)加快对中药材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技术的研究。

优势区域:

1)三七:云南东南和广西西南。

2)川贝母:川西、藏东、甘肃南部。

3)怀山药:河南焦作。

4)天麻:西南、秦巴山区、鄂西、皖西、湘西。

5)杜仲: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大娄山区。

6)枸杞:宁蒙河套地区、新疆精河。

7)黄芪: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北部、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川西北、陕西中部、辽宁东部、吉林长白山、山东半岛。

8)人参:长白山。

9)丹参:甘肃南部、四川中江和青川、湖北孝感、天津蓟县。

10)林蛙:长白山及大小兴安岭。

11)鹿茸:吉林中南部、黑龙江中南部、辽宁北部。

12)当归:滇西北、甘肃南部。

13)罗汉果:桂东北。

14)北五味子:东北区。

15)浙贝母:浙江中部。

16)川芎:四川成都。

17)金银花:河南新乡、山东平邑、四川巴中、广西忻城。

发展目标:

2015年,建设一批优质地道中药材生产基地;大幅度提高优势区中药材标准化、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建立中药材原产地种源基地保护区。

(八)特色草食牲畜

我国草地资源丰富,以牦牛、特用羊为主的特色草食畜是西部的畜牧优势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遗传资源,其肉、奶等是天然绿色食品。在纺织产品出口拉动下,国产细羊毛市场需求逐步增加。我国羊绒衫占据了3/4的国际市场份额,原绒产量是全球产量的80%。藏系绵羊毛具有弹性大、拉力强和光泽度高的特点,是纺织地毯的上等原料。滩羊是在特定生态环境条件下育成的独特名贵裘皮用绵羊品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牦牛个体生产性能低,靠天养畜,草畜失衡,加工技术落后;特用羊品种退化,优质种羊规模小,舍饲技术不完善;羊绒和羊毛剪毛机械化程度低,产品混装混卖,质量及档次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规划期内重点发展5种特色草食畜。

主攻方向:

牦牛:(1)立足地方优良畜种,引进优良种牛改良本地品种,提高牦牛生产性能;(2)控制规模,保护草地,缓解草畜矛盾;(3)推广育肥新技术,综合开发牦牛的乳、肉、皮、骨,打造牦牛产业链。(4)开发牦牛的深加工产品。

特用羊:(1)建设原种场、扩大种羊规模,提高个体产毛(绒)量和羊毛(绒)品质;(2)建设机械化剪毛和羊毛分级等基础设施;(3)建立国家珍稀品种滩羊保护区。

优势区域:

1)牦牛:青藏高原。

2)细毛羊:新疆北部、内蒙古中东部、祁连山区、河北西北部、吉林、黑龙江西部和南部。

3)绒山羊:西藏西部、内蒙古、陕北、冀北、辽东半岛、黑龙江中北部、新疆西北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

4)藏绵羊:西藏大部、青海、甘肃甘南、四川西部及云南西北部。

5)滩羊:宁夏中部、甘肃中部、陕西西北部。

发展目标:

2015年,健全和完善良种繁育、动物防疫、市场信息等支撑体系;发展畜产品精深化加工,形成一批与国际标准接轨、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加工企业;创建10个特色草食畜产品名牌。

(九)特色猪禽蜂

我国猪禽肉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但特色肉类需求增长势头强劲,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看好。金华猪皮薄、骨细、肉嫩,是腌制金华火腿的原料;乌金猪肌肉发达,瘦肉比例高,是腌制云腿的原料;香猪体型矮小、肉质香嫩、皮薄骨细、早熟、乳猪无腥味,是加工制作高质量肉制品的原料;藏猪体型小、皮薄、瘦肉率高,风味独特。我国特色优质禽种质资源丰富,自然放养的地方特色肉鸡销售市场不断扩大,鹅、鸭等特色水禽正成为禽肉生产新的增长点。我国是世界蜂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国内消费量日渐增加,50%蜂产品用于出口,蜂王浆产量占世界90%。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品种杂乱,缺乏系统选育,品质参差不齐;生产模式落后,缺乏综合防疫设施,滥用和盲目用药现象严重;生产规模偏小,加工产品开发不足。规划期内重点发展7种特色产品。

主攻方向:

1)实施原产地保护,保护与开发相结合;(2)进行特色品种的保种与提纯;(3)改进养殖方式,扩大生产规模,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提高疫病监控水平,增强产业开发,形成产业链。

优势区域:

1)金华猪:浙江中西部、江西东北部。

2)乌金猪:云贵川乌蒙山和金沙江流域。

3)香猪:黔东南、桂西北。

4)藏猪: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甘肃南部。

5)特色肉鸡:华北区、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西南区、东北区、西北区。

6)特色水禽:长江中下游区、东南沿海区、西南区、黄淮海区、东北松花江区。

7)特色蜂产品:东北区、东南区、华中区、西部区、和华北区。

发展目标:

2015年,特色猪禽蜂达到绿色生产、环境友好要求,重点建设保种、繁育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挖掘精深加工潜力,提高特色猪禽市场占有率,扩大蜂产品出口。

(十)特色水产

根据FAO预测,未来全球鱼类的消费量还将持续增长,从现在的人均16公斤增加到2030年的19-21公斤。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国内特色水产的消费呈现大众化之势,其市场需求会逐步增加。鲍鱼、海胆、虾、蟹等特色水产,因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备受称誉,在国内外市场上十分畅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种苗繁育和养殖技术落后,优良苗种覆盖率偏低,养殖标准化程度低,人工配给饲料的使用率低,养殖环境恶化,病害发生频繁,病害检测和防治技术滞后,质量安全问题严重,养殖产业链条短,深加工比例较小,产业化与组织化程度低。规划期内重点发展15种特色水产。

主攻方向:

1)加强苗种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提高产品品质;(2)实施标准化养殖,建设安全生产基地;(3)合理控制养殖规模与密度,改善养殖生态环境;(4)提高相关病害监测、防控水平,确保水产品食用安全;(5)扶持养殖和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养殖加工比例与产业化水平。

优势区域:

1)鲍鱼:辽宁、山东等地沿海。

2)海参: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地沿海。

3)海胆:辽宁、山东等地沿海。

4)珍珠:广西、广东、海南、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等地的部分县市。

5)鳜鱼: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部分县市。

6)鳟鱼:北京、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云南、贵州、四川、甘肃等地的部分县市。

7)长吻鮠: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安徽、广东等地的部分县市。

8)青虾: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山东等地的部分县市。

9)锯缘青蟹: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沿海。

10)黄颡鱼:黑龙江、辽宁、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的部分县市。

11)黄鳝: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的部分县市。

12)乌鳢: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山东、广东等地的部分县市。

13)鲶鱼:辽宁、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广东、广西等地的部分县市。

14)龟鳖: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地的部分县市

15)海蜇:辽宁、河北、山东的沿海地区。

发展目标:

2015年,全面推行健康养殖和绿色加工,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大养殖病害,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建设一批特色水产品健康养殖示范区,培育一批加工贸易型龙头企业,巩固国际市场的地位,扩大出口。

五、特色农产品发展的建设重点

从强化关键薄弱环节入手,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重点突破五大优先领域,从整体上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体系,全面提升特色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特色农产品品种选育

  目前,我国现有农业育种投入主要面向大宗农产品,对特色农产品关注少,栽培品种以自选自留自用为主,特色农产品优种率低,影响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加快建立特色农产品品种繁育体系,把优良品种(种子、种苗、种球、种畜)作为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先导措施。

1、特色农产品品种保护

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种资源基因原生地保护,收集名、特、稀农产品品种资源,建设品种资源库,并进行品种提纯、复壮,保持特色农产品的优良品质特性,支撑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2、特色农产品品种创新

在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种保护的基础上,加大野生资源的驯化和品种创新工作力度,培育特色农产品新品种,为特色农产品发展提供品种资源储备,满足市场多样化、优质化需求。

3、特色农产品良种繁育

建立特色农产品种苗繁育基地,重点强化基础设施,发展多种形式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保障特色农产品的种苗供给,大幅度提高良种覆盖率。

(二)特色农产品产业标准化与管理

我国农产品标准化建设起步晚,特别是对具有明显地理区域特征的特色农产品缺乏保护措施与扶持力度,特色农产品市场比较混乱,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影响了产品质量和市场扩大。需要通过加快标准制定、标准化示范,全面提高我国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

1、特色农产品标准制定与完善

加快制定和完善10类特色农产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鼓励企业制定企业标准。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符合国际惯例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品质标准体系,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进行规范化管理。

2、特色农产品的品质监控

建设和完善特色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特色农产品生产的监督、管理,提高检测水平和服务能力。建设特色农产品的质量认证体系,规范生产各环节管理。

3、特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区建设

在优势产区内选建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区,着力改善生产基础设施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良种推广、病虫害防控和技术服务;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通过产业化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产品集聚,提高市场竞争力,形成区域特色名牌产品。

(三)特色农产品技术创新与推广

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缺乏科技支撑,新产品、新品种研发不足,科技推广和技术服务不到位,产品特而不优,影响市场竞争力和特色资源的有效开发。要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技术的研发,加强农民技术培训。

1、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研发

加强特色农产品优质品种生产技术和设施的研发,着力解决特色种养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重点推广优质特色新品种及配套技术。

2、特色农产品加工、储藏技术研发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加工技术,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工、储藏与保鲜等新工艺和新设备,加强特色农产品小型加工机械的研制,建立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加工技术体系。

3、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

开展特色农产品技术培训,培养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技术能手,让优势区农户掌握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模式。

(四)特色农产品加工

目前,我国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集中度不高、精深度不足,影响特色农产品的多重增值。为此,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

1、特色农产品传统加工

发展具有地方和民族特点的特色农产品传统加工业,保持和发扬特色传统加工工艺,突出加工产品的独特品质和风味,拓展特色农产品市场空间。

2、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

立足于现有加工业的技术改造,着力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精深加工能力。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的营养、保健和药用等多功能,满足市场均衡化、多样化需求,最大限度挖掘特色农产品的增值潜力。

(五)特色农产品营销

目前,特色农产品市场流通不畅,营销手段落后,产品分级包装、保鲜储运薄弱,成为影响产品顺畅销售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要搞好特色农产品产销衔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特色农产品流通,实现产品增值和产业增效。

1、建设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

通过农民合作组织,建立特色农产品产地分级包装以及配套发展保鲜储运设施。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建设特色农产品产地集散中心及交易区。在有条件的地区,针对不同产品特性,推行产品拍卖、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建立农产品物流体系。

2、建设特色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

整合特色农业信息资源,健全农产品信息网络,建立公益性特色农产品信息平台,定期发布市场、生产、加工、科技和政策法规等相关信息,实现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供求等相关信息的共享,为企业和农户的经营活动提供服务。

六、促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宏观引导

各级有关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摸清实际情况,准确认识和把握特色农产品发展客观规律,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措施。各地区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规划的宏观指导作用,找准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切入点,稳步推进一村一品计划,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打造区域特色产业。要加强对国有农场特色产品发展的指导,使其成为所在区域发展特色农产品的重要力量。在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不急于求成,坚持市场取向,依靠产业政策,加快引导和推动。

(二)完善相关政策,创新发展机制

完善特色农产品发展扶持政策。已经制定和实施的支农惠农政策,要尽可能把扶持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一村一品纳入其中,并逐步规范化。根据特色农产品的特点和发展实际需要,尽快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创新特色农产品发展机制。建立特色农产品信贷保障机制,鼓励政府、企业和社会资金合作建立针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多种担保组织和基金,解决农户和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问题。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农民投保、企业参与、合作保险、市场运作的特色农产品保险机制,防范和化解特色农业发展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要选准适合当地的主导特色产业和产品,突出重点,集中建设,加速形成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增加政府公益性和基础性投入,重点扶持特色农产品的良种繁育、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市场建设、原产地维护和生产示范等关键环节。要适当降低中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建设项目中的地方政府配套投资比重。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拓展融资渠道,积极争取金融部门支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投资特色农产品产业。

(四)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快培育名牌

特色农产品商品率高,规模小,市场风险大,迫切需要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采取有效措施,吸引龙头企业在优势区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发挥企业的引领作用,与农民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扶持建立特色农产品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与企业的有效对接。通过发展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在企业、中介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之间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产品质量监控,挖掘文化底蕴,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或行业协会注册特色农产品商标。规范特色农产品评比管理工作,加强品牌宣传,发挥品牌效应,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认知度。通过组织企业到境外参加产品展览和推介会等方式,支持特色农产品走出国门,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广泛参与国际竞争。

(五)实施原产地保护,强化资源基础

实施原产地保护制度。从法律、制度上对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予以界定和保护。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尽快制定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保护提高特色产品的知名度,保证质量和特色。建立和完善特色农产品产地认证体系,实行原产地标识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引导促进优质特色农产品地理标识商标注册,同时制定地理标识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规范地理标识使用和管理,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濒危特色物种资源保护区和珍稀动植物品种繁育基地,为特色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实施严格保护制度,防止外来生物物种入侵,确保特色农产品发展的生态安全。

各地特色农产品丰富多样,一些地方品种未能纳入本规划。各地区可依据本规划,从当地实际出发,抓紧研究制定适合本地的特色农产品发展规划。

*优势区包括区域内的农场。

*辣椒、花椒和大料为调味品,为叙述方便,将其列入特色蔬菜类。


来源:农业部农业信息网      时间:2009-8-2 1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