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兴农业基本情况(2004年) 大兴区是北京市南郊平原区,素有“京南门户”、“绿海甜园”之称。总面积1036平方公里,辖14个镇,533个行政村,总人口5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5万人。农村劳动力21.7万人。乡村从业人员19.4万人,其中从事一产人员7.5万人。 全区农用地面积102.4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57.86万亩,园地21.85万亩(含果园21.1万亩),林地10.92万亩,其他农用地11.79万亩。 全区粮食总产量13.02万吨,蔬菜产量129.9万吨,瓜类产量22.2万吨,果品产量11.5万吨, 生猪出栏66.5万头, 鸡蛋产量3.7676万吨,牛奶产量12.4604万吨, 肉鸡出栏1141万只, 肉鸭出栏1687万只, 肉羊出栏86.9万只, 肉牛出栏3.6583万头,肉类总产量11.8万吨。年产鲜切花988万枝,盆花330万盆。 二、大兴农业发展概况 大兴区始建于秦,定名于金,解放后由原大兴辖区一部和宛平辖区一部合并组成。农业历史悠久,史载:公元前216年,秦令“黔首自实田”,蓟(大兴古时属蓟)农民得以申报土地,缴纳赋税,获得耕地。农业宜种稷、黍稻。又载:魏齐王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开挖车箱渠,利民种稻。魏文帝时,视农垦为大事,授大兴人徐邈公元172-249年)为典农中郎将,他劝导务农治绩显著。但因长期受封建、半封建制度束缚,加之自然条件恶劣,造成农业生产力发展缓慢。 建国初期:大兴区农业经济基础薄弱,生产环境恶劣,受永定河长期摆动和决口的影响,形成占总土地面积的61%的沙质土,是北京五大风沙危害区之一。 农业生产水平极低,很久以来,农民在沙丘间的“牛槽地”里耕作,是使用落后工具以手工操作的传统农业,种不保收。建国初期,全区林木覆盖率仅0.8%,风沙、盐碱、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结构单一,以种植业为主,1949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7.2%,牧业只占0.88%,种植业中以粮为主,粮经面积为78:22。全区农业总产值不足3亿元,粮食耕地亩产只有32公斤,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粮食140.8公斤,生产不足消费,农业只维持简单再生产。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大兴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艰苦奋斗,改造自然,治沙治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结构,提高生产力水平,连续平掉了3000多个大小沙丘,由旱作农业变为灌溉农业,引水、蓄水相结合,开荒种稻,对低洼易涝盐碱地进行了改造;改革了粮食耕作制度,复种指数提高;增加了化肥使用量,从1950年开始发展农业机械,促进了粮食增产,1977年粮食总产量在粮田面积减少25.5万亩的情况下增长了4.64倍,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粮食450公斤,基本实现了温饱。菜、瓜等经济 作物有所发展,1977年,全区总耕地面积92.3万亩中,粮食占耕地67.4万亩,蔬菜占4.3万亩,西瓜占地2万亩,油料播种面积4.3万亩,粮经面积比为73:27。养猪业得到快速发展,1977年,年出栏商品猪16.4万头,户均养猪4.59头 ,牧业产值已占大农业产值的23.1%,农业结构由单一粮食生产转为粮、猪型结构。 1980年——1999年, 大兴区的农业进入高速增长期,出现了持续、稳定、高速、协调发展的局面,农、林、牧协调发展。农业总产值1980年为3.6亿元,1982年突破4亿,1983年突破5亿,1987年突破7亿,1989年突破9亿,1990年突破10亿,1992年突破11亿,1993年突破12亿,1994年突破13亿,1995年突破14亿,构成这一时期的农业发展高速增长阶段。1995年以后,是徘徊不前状态,到1998年仍为140564万元,大兴农业进入新的调整阶段。这一时期,农业呈现以下特点: ——农业经济快速增长。农业总产值1999年比1977年增长4.3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999年比1990年增长2.12倍,主要农产品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与1977年相比,粮、菜、西瓜、果品产量和生猪出栏分别增长69.6% 、8.46倍、19.4倍、5.8倍、1.33倍。 ——农业生态环境大为改善,以治沙、治水、治理大环境为主要措施,治沙上建成网、带、片、点四位一体完善的防护林体系,98%的农田实现林网化,开发沙荒地13万亩,1999年全区林木覆盖率达25.59%,初步形成以落叶树为主,落叶树和常绿树相结合,以防护林为主,防护林、经济林、景观林相结合的树种结构,不仅有效地控制了风沙危害,而且林业还成为对外开放、发展经济的重要窗口,开发了林业旅游资源,在林地基础上建起了半壁店森林公园和榆垡野生动物园等一批观光旅游景点。植树造林、开发沙荒地有效控制了风沙危害,改善了农田小气候,冬春境内风速降低40%,扬沙日减少34%,冰雹、干热风等灾害性天气明显减少,强度降低。治水上不断建设、完善与提高节水、回补、除涝“三位一体”水利工程。永定河大兴段62公里堤防全面得到整治,区域内13条骨干河道,全长243.6公里,全部疏挖治理一、二次,400多公里的乡级骨干排沟年年得到整修,相继兴建配套节制闸103座,路桥604座,排涵282处,扬水站4处,河道防洪标准基本达到20年一遇。 全区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73.9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35.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58.65万亩,在庞各庄还建成了北京市第一个规划面积7000亩的国家级高标准节水示范区,一期工程已通过国家验收。在节水的同时,在排水河道节节拦蓄降水地面径流,回补地下水,抑制了地下水位连续下降的危险发展趋势。在治理大环境上,通过推广科学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生物农药和综合治理病虫害技术,推广沼气、有机肥等措施,控制农业环境污染,大力开发绿色食品,1999年全区共有11个品种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成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2900亩。1994年,被国家七部委确定为全国第一批50个生态示范县之一。 ——农业结构日趋合理。改革开放后,全区农业以发展商品经济、富裕农民为目标,按照“立足资源、面向市场、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先后进行了三次农业结构调整。第一次是在八十年代中期,以种植业为主进行了调整,发展西瓜、蔬菜等经济作物,变粮食单一结构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第二次调整是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期,在巩固、提高第一次调整成果的基础上,重点调整农、林、牧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果树、林业;第三次调整从1994年开始,根据中央和北京市提出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方针,从我区实际出发,按照“稳定粮食、突出瓜菜、提高果牧、兴特造龙”的原则,进行了种、养、加结构调整。 种植业上进行了“一稳三增”为重点的结构调整,即稳定粮食产量,增加菜、瓜、果面积。通过对中、低产田改造。实施吨粮田工程,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在粮食面积减少的情况下,1999年粮食产量比1977年增长了69.6%;1994年大兴区政府提出了以“三乡、两带、十个千亩园”工程,即(黄村、芦城、礼贤三个蔬菜专业乡,魏礼路、青长路两个蔬菜带,十个千亩连片高标准蔬菜园)为重点的“南菜园”建设,增加了常年菜田,发展了季节性菜田,尤其大力发展了保护地蔬菜,常年菜田由2万亩增加到10.8万亩,保护地由无到有,现已发展到4.8万亩。 西瓜是大兴的名特优产品,为再造西瓜优势,扩大西瓜生产面积,在增加西瓜面积的同时,从1993年开始,还适当发展甜瓜,最重要的是西瓜发展经历了由资源优势到经济优势再到品牌优势的两大重要转化,西瓜已成为大兴农业的代表,庞各庄西瓜成为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以西瓜和林业为背景提出而提出的大兴绿甜战略和大兴西瓜节推动了全区经济的发展。果品生产通过开发沙荒地,大力发展了梨、桃、葡萄。通过上述发展,1999年,全区78.46万亩耕地中,粮食占耕地面积为44.9万亩,菜15万亩,瓜6.7万亩,粮经面积比达57.2:42.8,另有果树16.1万亩。 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农户个体小规模养殖——规模养殖——家庭养殖的发展阶段,畜禽结构有了很大变化,由以猪为主变为猪、鸡为主,多品种共兴的合理结构,进入上世纪90年代,大力发展了猪、鸡、牛、羊,90年代后期又大力鼓励发展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多种养殖业,獭兔、鸽子、狐狸等特种养殖迅速发展。1999年,全区畜禽养殖品种已达34个,其中特种养殖品种25个。全区共有家庭养殖专业户22604户。畜禽产品产量也大幅度增长。 农产品多种经营丰富了首都市场,使我区成为北京市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我区生产的蛋、奶、菜、瓜位居北京郊区第一位,水果位居第二位,生猪位居第三位。 在当时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形势下,全区力促农业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大力促进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创汇农业、籽种农业、加工农业“六种农业”的发展。1999年,全区保护地设施面积4.8万亩,籽种农业、精品农业分别创产值3607.3万元、17542.6万元,已注册商标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达20个。农产品出口创汇1289.8万美元,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61.3%。以观光旅游为主导,重点规划实施了永定河现代农业示范区,1999年,全区观光旅游收入达4707.5万元。 ——由粗放经营逐步走上集约经营的发展道路。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农业技术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成效显著提高;农业专业化生产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良好;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初显活力。 以提高农机配套水平、增加节水设施、发展保护地栽培、实现规模化养殖为重点,大力提高了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农机装备总量从零开始,逐步提高,农机总动力已达58.5万千瓦,农机固定资产总会达到2.9亿元。粮食生产基本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全区机耕率达100%,小麦机播率达100%,小麦机收率达99%,机施化肥、机械喷药、秸杆粉碎还田率达80%左右。 此外,露地菜田耕地作业、规模猪场、大中型蛋鸡场和水产养殖等主要生产环节,也保持了较高的机械拥有量和作业水平。铺设地下输水管道3173公里,安装喷灌1200套,节水灌溉面积达35.7万亩。以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为主的保护地建设迅速;以半机械化养猪为重点,全区建起了出栏千头以上的规模猪场230座,在规模猪场推广了“三个自动、四段喂养”新工艺(即自动喂料、自动饮水、自动排污;母猪妊娠、产房、仔猪、育肥四个阶段),全区规模猪场进入了现代化、规范化管理的新阶段。 农业技术成果自1983年以后进入一个高速转化时期,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加快,小麦品种15年更新了5代,吨粮田配套技术、温室大棚蔬菜配套技术、西瓜延长上市期配套技术等100多项实用技术和配套技术都已在生产中普及推广,还引进了植物转基因、航天育种等一批农业高新技术,种植业的科技贡献率已达51%。实施了一批星火计划。建立了青云店东店植物基因工程新种源基地、庞各庄千亩西甜瓜试验示范基地等一批科技密集型生产、示范基地。为了加速农业技术推广,自1987年起,我区坚持推行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制度,到1999年,全区已有23685名农民拿到“绿色证书”;1996年开始又进行了农民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有1333名农民取得了市级技术员、技师职称,有631名农民取得区级技术员职称。 伴随农业结构调整,专业化生产水平逐步提高。改革开放后,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出现了一批种植专业户,继而发展成专业村。上世纪90年代初,大兴区委、区政府在充分调开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200个专业村工程,1995年又提出了100个专业村提高工程,并从政策运作、资金投向、市场引导等多方面向专业村倾斜,有力地促进了专业村的发展,专业村总数达218个。专业村的发展促使我区逐步实现了在家庭承包、分散经营基础上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如庞各庄镇万亩西瓜、采育镇万亩葡萄、庞各庄镇万亩“金把黄”鸭梨等规模生产基地。 为解决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比较效益偏低、自我发展能力弱等问题,1994年我区以“公司+农户”等形式出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始起步,1997年区政府组织制度了《大兴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纲要》,确立了“1997年——2000年重点突破打基础,2001——2005年合理调整定大局,2006——2010年配套定型成大势”的三步走战略,经过几年发展,已初步形成一批市场带动、加工企业带动、中介组织带动、科技带动四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伴随农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也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在各类150多个农技推广服务站的基础上,各类农民专业协会、涉农企业和公司、中介服务组织先后加入到农业服务的行列,在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同时,出现了一批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颇具活力的载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999年,全区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68个,带动农户27494户,实现收入4.3亿元,成为一道架起农户与市场产销之间的桥梁。 2000年以后,全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三农”若干问题的决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调整,以“因地制宜出特色,发挥优势创一流”为原则,以农民增收为主线,实施“兴果富民”、“兴牧富民”两项工程,完善农产品安全和标准化两个体系,扩大产业和市场两个延伸,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崭新活力。 ——“兴果”、“兴牧”工程促进了农民致富。自2000年开始,区政府相继推出了“兴果”和“兴牧”两项富民工程。“兴果”富民工程通过推广网架栽培、平衡配方施肥、果实套袋等综合配套高效技术,配套果品冷藏库、节水灌溉设施、选果机、安全检测等先进的设备,实施标准化生产体系,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引进果树名优品种等综合措施的实施,促进了果品产业升级,果品优质率达到了近90%,精品果的比重达到了50%以上。完成果树高接换优3.5万亩,引进丰水、黄金、爱甘水等梨优新品种70余个,引进其它果树名优品种 100余个,建成果品示范园区10个,全区5万亩精品果生产基地通过无公害食品认证。 已基本实现了果品大区向果品强区的转变。“兴牧富民”工程建设中,积极实施了 “政企”和“院区”合作,与北京市三元集团公司在科技、种业资源上进行了充分合作,大力进行了奶牛胚胎移植、奶牛选育选配、体形外貌鉴定、建立奶牛谱系档案等工作。还与中国农科院在畜牧养殖、疾病防治、兽药研究、牧草种植和技术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充分合作,整体提升了全区畜牧业水平。经过四年多建设,已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无疫化管理的畜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了奶牛、肉羊、肉牛、生猪、肉鸽、肉鸡和肉鸭六大主导产业群体。载畜总量居京郊前列,奶牛、生猪,肉羊存栏居京郊首位,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了50%以上。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突出品种、品质、品牌,积极实施品牌战略,统一注册了“大兴西瓜”品牌和“大兴农业”商标, 并统一包装,扩大“大兴”品牌效应。大力发展精品农业、设施农业、籽种农业、观光农业、创汇农业,发展了盆栽瓜、印字瓜、造型瓜、生肖瓜、玻璃艺术瓜及甘薯、桑椹等特色、唯一性产品,建设了瓜果菜设施种植面积6.5万亩。开发了农业生态、生活的新功能,建成市级民俗旅游接待专业村4个,市级民俗旅游接待户248户,建设高标准观光农业园区45个,2004年全区接待旅游人数达29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2亿元。目前已建有农产品加工配送企业百余家,全区已建成出口菜基地3万余亩,产品远销香港、新加坡、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延伸了产业链条和扩大了销售半径。大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促进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我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百余家,其中,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共带动基地面积9万亩,带动农户3万户。 去年成功申办了全市唯一一家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北京大兴榆垡农产品加工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已发展到99家, 实现年销售收入5亿元,带动农户6万多户。2004年,通过农商联手,成立了“大兴区农副产品流通协会”,利用商业流通资源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同时,加大了对农民经纪人的培训力度,已培训205人,活跃在京、津大城市和东南亚市场,进一步扩大了农产品销售半径。 ——食用农产品安全和标准化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为提高农产品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食用安全,大兴区在大力引进推广特色农产品、发展唯一性农产品和注重农业新技术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产品的安全卫生。推广了粘虫板、高压汞灯诱杀技术、防虫网覆盖技术和以菌治虫、以虫治虫等生物防治技术。目前大兴区已建设各类市级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95个,已建市级标准化示范基地73个。已建大兴西瓜国家级示范区,获得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先进单位,成功申报了葡萄、精品梨、奶牛3个主导产业国家级示范区。此外,区政府下大力量投资建设了“大兴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加强了农业生产投入品的管理,保证了从地头到餐桌的农产品安全生产。 ——发展农业文化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兴注重农业文化的发展,以“以瓜为媒、广交朋友、宣传大兴、发展经济”为宗旨,举办了十七届西瓜节,向世人展示了大兴人倡导农业文化的发展理念,促进了大兴经济的发展。此外,大兴还先后举办了梨花观赏节、采育葡萄文化节、安定桑椹文化节、“春华秋实”系列活动,促进了农商联手,拉进了城乡距离。不仅宣传了农产品的品牌,也促进了生态旅游的产业化发展。来大兴采摘的游客不仅可以欣赏绿海甜园的美景,还可以亲自动手采摘西瓜、精品梨、葡萄、蔬菜。2004年,全区接待旅游人数达295万人次,旅游收入实现2.82亿元。 作为北京城市发展新区,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大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兴区正在着力打造全新的现代、宜居、生态、都市、和谐内涵的新“绿海甜园”,让都市型现代农业在大兴焕发出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