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地理标志》百集电视系列片总策划、总制片人窦德荣受邀《中国特产报》专访,刊登在2010年08月04日《中国特产报》第B1版: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专刊,名为以地理标志商标为龙头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具体内容如下:
本报记者 巨星
记者:约到您很高兴,也难得,您特别关注当今社会问题,特别是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也就是“三农”问题,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答:党的“十七大”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为全党工作指明了方向。“三农”是一系列问题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关乎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乎民族复兴的伟业大计,关乎和谐社会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在后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又作了进一步阐述:“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这就是著名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
中国目前总体上已经进入到应该而且有能力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对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农民的角度看,“三农”问题中的农民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根本的原因在于农民穷。无论是取消农业税、实施种粮补贴,还是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降低农民务农种粮的风险,抑或是通过提高存量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和农民子弟的文化水平,以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而减少农民,其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反哺农民的根本目标在于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
从农业的经济意义上看,增加农民收入的衡量标准,是农民的生产要素(劳动力、资金、土地等)投入到农业的各个领域时,能够获得与非农集团所拥有要素等同的收益,使农业生产至少获得社会平均利润。
中国财政投入长期以来偏重于工业和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让广大农民分享工业化、城市化的成果,让农民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才有可能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农业的比较利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受比较利益机制的驱动,农业资源不断向非农部门转移,而外部资源却很难依靠市场的力量进入农业领域。特别是中国农业发展还有特殊性,在可预见的将来,农业发展面临三个“不可逆”:一是人口增长不可逆,二是土地(特别是耕地)减少不可逆,三是农产品(粮食)需求增长不可逆。这三个“不可逆”进一步加剧了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
随着人口不断膨胀,资源日趋耗竭,无论是再生资源还是非再生资源的消费量都与日俱增,环境退化,人类对自然界的“赤字财政”严重制约着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环境改善的成果并没有得到公平分享,最突出的表现是,由于改善环境的投资主要投放在城市,城市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却由于耕地和林地遭到城市扩张的侵蚀、工业企业相继在农村落户以及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向农村转移和排放等原因,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因此,农业作为“母亲”产业,需要工业的“哺育”,以恢复自然生态,恢复自然生产力。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公平地在人与人之间分配自然资源或分摊生态责任?由谁来支付生态恢复成本?农业发展的生态贡献由谁来支付生态租金?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农业将凸显其生态产出的重要性,经济发展对农业生态支付租金,生态消费者支付生态成本,租金由生态的影子价格决定,农业补贴规模的计算也由此形成理论基础,农业补贴由道德讨论向数理描述进化。
农业提供生态产出、工业提供农业的生态投入、生态消费者支付生态生产成本,这就是工业化背景下分摊生态责任的基本逻辑、工业“哺育”农业的基本思路。
在中国,工业反哺农业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快速发展经济,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主要依靠农业提供的积累,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一些关键时期,广大农民忍辱负重,含辛茹苦,任劳任怨,用自己的脊梁支撑着前行中的民族躯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农民自己的创造,方使中国积累了巨大的社会财富,由此为结束农业哺育工业创造了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这个历史转变,是亿万农民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以后才能够出现的。
记者:如何实施“反哺”,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呢?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答:首先,取消农业税后,农民的反哺需求主要有三:一是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注:根据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报告,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二是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指导、培训和服务,三是种粮补贴(目前主要包括粮食生产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三种)。农业的反哺需求主要包括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农业保险。此外,农村的反哺需求具体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医疗卫生体系、文化体系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建设和农村生态恢复以及退耕还林工程。
其次,分析反哺需求与反哺供给的对应关系。国有企业分红属于“资本利得”,属于过去农民为现在和将来农民“派发”的“遗产”,具有继承性,适宜用于农村社会保障和农业保险。生态建设基金属于消费者的生态消费支出,具有生产性,适宜用于农村生态建设和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其它反哺需求,有的具有公共产品性质,有的属于调节社会分配、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需要,适宜纳入财政性资金提供反哺供给。
最后,分析反哺主体。通过财政性资金满足反哺需求的,其行为主体是政府,包括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困难来自国有企业分红和生态建设基金的反哺供给。国有企业分红的所有权属于农民,其管理和运营理应由农民或其代理机构来承担;生态建设资金主要用于支付农业的生态产出,受益主体是农民,其管理和运营也应由农民或其代理机构来完成。
国家在下大力气解决三农问题。2008年10月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明确指出: “必须不断深化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充分运用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促进特色农业发展”。
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指出:“完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地理标志的技术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与检测体系。普查地理标志资源,扶持地理标志产品,促进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国家知识产权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国家相关部门,特别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出台了一系列商标富农的政策和措施,工商局系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地理标志的注册与保护、地理标志商标的许可和服务上。
我认为就是要以地理标志为龙头进行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建设。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的难题,充分挖掘农业资源,即挖掘地理标志资源,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进行注册与保护,各级政府和整个社会来关心、支持以地理标志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这里最关键的就是要在产业发展的利益链条中,保护好地理标志所有地区农民的利益。
截止2010年6月底,我国已核准注册和初步审定地理标志866件,其中国外36件 。
由于地理标志资源得到了法律保护,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各级党委和政府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地理标志的战略决策和部署。
特别是近五年以来,我国相继出现了像甘肃平凉金果、浙江仙居杨梅、宁夏中宁枸杞、江苏洪泽湖螃蟹等一大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新模式。
记者:您认为什么是提高地理标志知名度、美誉度和消费者的忠诚度的关键所在?
答: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把地理标志工作放在首位,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延伸到农村,加快了地理标志审查力度,加快地理标志成为中国驰名商标认定工作,加大了对地理标志的保护力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明确规定,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产品的特定品质、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我认为,要想提高地理标志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消费者的忠诚度关键所在是做足地理标志文化这篇大文章,把地理标志文化的挖掘和宣传好了,地理标志产品才深入人心,用地理标志文化给地理标志产品插上腾飞的翅膀,使全世界的消费者在享受其美好滋味的同时,产生对地理标志文化的联想。知名度、美誉度和消费者忠诚度提高了,地理标志产品供不应求,自然其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自然提高。
记者:您是怎样理解中国地理标志文化的?
答: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地理标志审查处的姚坤处长是第一个提出地理标志文化概念的,我很受启发。我认为:地理标志文化是由地理标志产品原产地人民所创造积累的、构成地方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给予地理标志保护的《商标法》法律为基础的文化形式与内容的总和。地理标志文化是伴随着中华民族农耕文化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她承载、积淀和传播着农业资源的历史、自然、人文和科技等信息,体现在历史和地理教科书、种养殖技术、民间文学(包括口头)作品、史料记载和法律规定等中。
中国是世界农业主要发源地之一;在绵绵不息的历史长河中,炎黄子孙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形成了土地上精耕细作、生产上勤俭节约、经济上富国足民、文化上天地人和的优良传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业。
记者:开展中国地理标志文化宣传的意义和作用在哪?
答:宣传中国地理标志文化的意义和作用在于:首先具有政治意义, 它是践行党和国家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二是宣传大国农耕文明;三是提高全社会的地理标志保护意识,从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与保护的宣传推广入手,培育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唤醒农业不走“贴牌加工”的老路,为“扩内需、保增长、调整农业发展结构”出力,从而带来新一轮的农业经济增长;四是促进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模式借鉴。五是引导工业资本流向“三农”领域,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六是增加地理标志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消费者忠诚度;加速农业资源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市场化进程;七是促进农业资源—地理标志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八是激发农民拥有地理标志资源的自豪感和财富创造活力,切实有效的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我们正在全国开展摄制《走进中国地理标志》百集电视系列片的工作,这是开展地理标志文化宣传的形式之一。《走进中国地理标志》百集电视系列片活动的摄制和播出,直接受益者是农村、农业、农民,影响的是整个社会, 必将引起各级政府、学术界、媒体界、“三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感谢您为三农工作,特别是地理标志文化宣传工作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和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