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如何在日趋同质化和供大于求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并取得良好效益?吴中区“洞庭山碧螺春”和昆山“巴城阳澄湖大闸蟹”两件地理标志商标实践表明,通过注册地理标志商标,能更好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企业和农户双赢——
“洞庭山碧螺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让茶农收益增加了2.5倍
放大品牌优势,成为农民增收“引擎”
自从获悉明年使用“洞庭山碧螺春”中国驰名商标将实行统一包装的消息后,吴中区金庭镇衙甪里碧螺春茶业股份合作社社长马国良变得“吹毛求疵”起来,不仅要求社员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实施每个种植环节,而且对各家的制作、包装、运输等重新做了一番梳理,以找出差距,尽快整改。作为已有20余年种植经验的茶农,他深知,此次“洞庭山碧螺春”中国驰名商标的“升级运用”,将开启这一品牌新的升值空间,必须在质量管理上更加精细化。
吴中区洞庭东、西山盛产绿茶碧螺春,至今已有300余年。上个世纪90年代末,随着碧螺春茶在市场日益受到青睐,当地种茶农民逐年增多,但是,由于没有商标,竞争力弱,价格一直上不去。 1998年3月,吴中区茶业协会在该区工商部门帮助下,申请注册了茶叶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此后,拥有“洞庭山碧螺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茶叶价格连年上升。“没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前,村民们每斤青叶最高只能卖到80元,现在可达350元,碧螺春新茶可卖到3200元,茶农收益是原来的2.5倍”,马国良说。依靠这个商标,衙甪里碧螺春茶业股份合作社的“二次分配”也年年提高。 2004年“二次分配”总额为3.24万元,2007年“二次分配”总额达7.19万元,2008年“二次分配”总额达12.7万元。“没想到市场这么认牌子! ”与马国良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昆山巴城蟹业协会会长荣伟。昆山巴城镇是我市盛产阳澄湖大闸蟹乡镇之一。至去年底,全镇已有养蟹售蟹经营户4000余户。近年来,受利益诱使,周边地区农民争相“入行”,巴城阳澄湖大闸蟹成了“冒牌”对象,外销受到影响。去年,该镇蟹业协会在昆山工商部门帮助下,注册了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此后,凭着这张标明产地特色的“身份证”,巴城很多村民养的蟹,堂而皇之地步入了上海、南京的超市、宾馆等场所。今年,更是打进了北京市场,而且每公斤价格平均上升了近三分之一。“过去,我们始终抱着巴城生产的蟹质量硬,不需要什么品牌,灵不灵只要上门尝一尝就行的观念。但近年来这招失灵了,特别是外销上,没有品牌进不了正规场所。而没有产地特色的品牌,就无法在同质化竞争中占据优势。去年注册地理标志商标打产地特色这张牌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荣伟说。
地理标志是一类商标,既可以是集体商标,也可以是证明商标,用来标识某产品的来源,表示该产品来源于某个地区或国家,其特定的质量、特色、声誉,跟该地区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直接相关。地理标志主要是禁止任何第三方用该标志来标志不是来源于该地的产品。有关业内人士指出,将地里“生出来”的知识产权转化为品牌优势,不失为一种帮助农民增收的好办法。
两件地理标志商标“集结”了13万从业人员
引领产业集聚,扩散带动辐射
每到采茶季节,东山白沙村农民朱明一家五口人常常忙得顾不了家。他儿子负责每天开车前往各订货单位送茶,媳妇和母亲在茶园里采茶,还要轮流到镇上开着的一个茶叶店当售货员,老朱则和年迈的父亲在家炒茶、制茶。朱明说:“‘洞庭山碧螺春’的名气响,我们都捧上了‘金饭碗’。”
据吴中区农林局副局长徐雪棣介绍,全区现有茶园3万余亩,茶农1.8万户,涉茶从业人员近10万。
自从成功注册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吴中区茶叶协会在该区工商局和农林局的精心指导下,一方面根据商标使用规定,制定专门的市场准入、标准管理、品牌保护等制度,并通过建立“企业+地理标志+农户”的产业模式,整合企业的经营优势和地理标志资源优势,将80%以上从事这一产品或者相关产品生产的农户和企业组织起来,进行集中管理、规模生产、营销,以保证茶叶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通过每年举办洞庭山碧螺春文化艺术节,组织参加国内外各类比赛,统一对外打品牌,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认同度,放大“洞庭山碧螺春”的茶叶效应。使其从种植业向服务业延伸、辐射,形成从茶叶加工、运输、商业贸易、旅游餐饮的产业链条,直接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实现企业和农户在地理标志产品发展中的双赢。
近几年,除了“巴城阳澄湖大闸蟹”,巴城的葡萄、生态草鸡、水红菱等地产农副产品也香遍了大江南北。荣伟说,地理标志集体商标的运用,拓展了“巴城阳澄湖大闸蟹”的产业规模,使巴城与养蟹、卖蟹、吃蟹相关产业发展步上快车道,效益跟着“大闸蟹”一路上升。今年,巴城葡萄最高卖出了每公斤15元的高价,生态草鸡更是脱销,不少餐饮经营户不得不“请”来太仓的养鸡专业户“帮忙”。每到周末,单蟹坊苑一个市场一天接待车辆达1000余辆,3万只餐位座无虚席。“本以为今年金融危机吃蟹买蟹人会少些,谁知比去年还好。”荣伟说。巴城现有6万人,其中,有3万多人从事行业与蟹有关。
苏州工商局商标处处长谷晓晖认为,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出口受阻的大环境下,利用我市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不仅可以强化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为农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同样是地理标志商标,为啥会出现冷热反差?
发挥财富效应,更需培养品牌维护能力
位于常熟白茆地区的白茆水菱,是我市第三件地理标志商标,然而,白茆水菱却没有像“洞庭山碧螺春”和“巴城阳澄湖大闸蟹”那样借地理标志的产地优势,顺势扩张发展。据了解,目前该地区农民种植的水菱,基本没有人在使用这一商标。
同样是地理标志商标,为什么使用效果迥异?据主管部门古里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原因之一是当地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水菱种植面积不断减少,至今仅有2000余亩,其中有的已被纳入开发规划,要打品牌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其次是水菱的保鲜期只有两天,对外扩大销售,投入太大,需要投资建设较大容量的保鲜设备和设施,单靠农民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力量困难较大。第三个原因,有些果品经销商想打造完全属于自己的品牌,而不愿意使用集体商标,与其他种植农户、经销商共享地理标志的产地优势。
苏州工商局有关人士表示,地理标志商标切忌盲目申报,申报成功的,要重视品牌维护能力的培养。地理标志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管理、退出机制、打假维权、品牌保护等工作,需要多方合作、共同介入,给农户和企业以指导,帮助他们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地理遗产,更有效地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发挥应有的财富效应。 |